瀚海期刊网,快速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投稿权威机构

在线投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瀚海期刊网

首页 > 论文欣赏 > 核心论文 > 详情

 论文欣赏

展开分类
 核心论文
论文化冲突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文化冲突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突出现象,其核心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当今中国文化冲突。主要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物质文化与观念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文化冲突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文化冲突;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冯艺,衡阳师范学院人事处讲师,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09-04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不同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冲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化冲突的境遇中,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然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科学的教育路径。 
   
  一、当今我国社会文化冲突的现实表征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都会形成不同质地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在价值立场、内容体系等方面都会存在分歧,并形成文化冲突。当今中国,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正在交流中冲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也带来了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一)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民族性是文化的最根本的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异质文化充分交流和大规模冲突的时代已经到来。由于西方国家占领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不得不源源不断地接受代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和信息。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原本双向互惠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的文化渗透。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的“普世文化”、“普世价值”视为重要的“软权力资源”,他们宣扬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民主意识、权力制约、法制观念和竞争、效率等正被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人所接受或赞同。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商业性为目标,为大众的休闲时间提供享受和满足,从而使得本土文化受到排斥,致使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语言规范被削弱、淡化或扭曲,从而造成大批民众特别是青年的精神空虚、道德失落。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冲突。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物质的外壳;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即文化的内在灵魂。物质文化发展的最大原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精神文化则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和原则。物质文化关心的是局部的、世俗的利益,带有功利性、工具性的特征;精神文化则从终极意义上把人类基本生存状态作为自身的最高关注对象并建构人类的基本价值,要给社会中的每个人提供心灵停泊的家园、内在的安身立命之所,带有人文性、终极性特征。近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驱动下,“科学至上主义”和“经济目的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利益追求。在现实利益法则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逃避和拒绝良心、信仰层面上的思索和拷问成为人们普遍的心态。由于个体生存文化内涵的弱化及群体文化氛围的淡化,文化已越来越无法作为文明整体框架来统辖对现实生存的意义阐释及现实本身。没有合理性解释秩序和解释过程的单项性价值膨胀,造成社会或个人的生存失去均衡。这种失序与失衡,使人作为文化存在的事实远远小于作为经济或物质存在的事实。 
   
  (三)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是建立在国家权力基础上、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因素,也是促进当代社会顺利转型、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主流文化具有崇高性和责任性。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其实质上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大众文化的倡导者在肯定现世和欲望的同时,对普遍价值、神圣理想进行兴高采烈地反讽与解构、嘲弄与消解。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大众文化的逐利特点使它拼命地制造潮流与时尚。时尚并非是社会真正的楷模和生活前进的向导,而是一种在话语幻象中制造出自身的存在的意义幻象。此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理论领域的一元与多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崇尚自由主义和新启蒙主义的对立;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主流思潮与坚持“二为”方向的挑战。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自然要接受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主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经济、封建专制、经验主义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对外开放与封闭传统的冲突、法制与人治的冲突、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的冲突、重视人才与世袭的冲突、创新思维与惯性思维的冲突、求强心理与求稳心理的冲突等。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两种完全异质的文化,现代化过程就是传统文化模式解体和现代文化模式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化冲击、否定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抵制、排斥现代文化的过程。 
   
  二、文化冲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核心是价值与价值观上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消极影响在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仰是统摄人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是人类心灵的自律,是人类道德品质中信任、忠诚、奉献等品格的基本动力。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多元化文化冲突中蜂拥而起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致使一些人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矛盾、困惑、无所适从、缺乏精神支撑,成了他们生活中无法挥去的灰色。大学生对指导中国前行的主体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甚至是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情绪。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的怀疑,是在多元化的冲突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严重信仰危机。 
   
  (二)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西方世
界打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幌子,大肆鼓吹意识形态多元的思想,从而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醒状态,反而以冷淡与漠然视之,他们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精神和信念的追求与期望。一些人将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生活低靡成为他们的向往。他们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无视个人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一些大学生经受不住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盲目地接受西方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从而产生错误的论断,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发生动摇。 
   
  (三)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由于原有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体系被多元文化冲突和社会的改革所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形形色色的陌生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些目标和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是从未经历过的,因而无从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他们缺乏对目标及达成目标方式的思考与自信,很容易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一些人失去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要么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奉为圭臬;要么一味拒斥西方文化,视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民粹主义。 
   
  (四)文化冲突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生成。道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西方文化和现代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道德失控现象日益严重,道德滑坡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诚信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荣辱不分,甚至是只要对自身有利,就不择手段,不分善恶。还有一些学生对急剧变化的社会无所适从,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神灵的赐予上,甚至于在一些民间信仰中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平衡”。 
   
  三、文化冲突视野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面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引起的文化冲突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良好的文化心态,充分发挥文化传媒的作用,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 
   
  (一)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发展中的领导权。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领导权”概念,即在一个社会整体系统中统治阶级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层的过程,这是一个赢得价值共识的过程,也是领导权或霸权实现的过程,它不是凭借暴政和强力,而是通过大多数社会成员自愿认同来实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固然是根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具体情况提出的一种新型“西方革命论”,但是对于已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球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体系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执政优势,立足本土历史文化传统和世界现实格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尊重包容中提高文化认同。任何文化都有自身共同的价值体系。虽然文化认同是回归过去,但其目标却是指向未来,关键是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和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能够成为中国人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新的价值体系。当前,在文化冲突的境遇下,文化认同受到严重挑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面对大众文化对青年生活与价值的追逐,面对传统文化对思想解放与创新思维的抑制,面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传播中保护和弘扬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多样的文化交织面前,对待文化的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要尊重包容,博采众长。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又要正确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承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开放型文化认同模式,树立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文化认同心理,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依托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汲取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高扬主旋律中引导文化心态。鲍厄斯指出,如果我们真想了解一个文化,我们需要深深探索这个文化精神,深深认识驾驭这个文化中的个人及团体行为的态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文化心态的形成充满曲折和坎坷,起起落落,经过了曲折的“文化苦旅”历程,终于峰回路转。在对文化的反省和自觉中重新站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立足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之中,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吸取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审视、比较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在理性选择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定位着各种文化的地位和价值,从而达到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然而,当今高校,一些学生的文化心态出现了畸形,如有的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外语学习上,有的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有的对中国电影电视不感兴趣,却对美国的电影、电视等津津乐道等,这些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因为这些现象的背后凝结着观念形态的文化,我们对此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警觉。尤其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社会结构,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方便从容地登台亮相,西方政治势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妙的包装手段,不遗余力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大学生的文化心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握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培植积极的文化心态,增强对文化的识别能力,以在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坚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发挥文化传播的育人功能。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播自然就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广泛而巨大的,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沦、引导受众态度,而且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从文化传播中寻找自己判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尺度,形成和选择自己的价值标准的过程。当前,我国的文化传播正处于一个娱乐时代和产业时代,越来越世俗化。一些电视节目,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得票的多少,取决于搞笑的程度,从而陷入媚俗的境地;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泥沙俱下,一些在其国内被唾弃的文化垃圾,跨入我们的国门,就摇身一变成为炙于可热的“香饽饽”;一些格调低下的漫画或由这些漫画改编成的电视剧造成“洛阳纸贵”的景象;一些媒体中出现了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俗的不良现象,已经和正在给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严肃高雅的文化价值取向被冷落,受众整体品位和思维能力下降,人类共享的公共伦理与审美空间遭到毁坏。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在文化传播中加强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对终极关怀的提升,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使大学生在文化接受中自觉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圻.冲突中的交融[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吴晓义.文化震荡背景下大学生的的信仰缺失与重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6). 
  [4]张晓芒.解读现实生活文本,研究重大社会问题[J].中国青年,2001,(3). 
  [5]赵剑英.现代性与近世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1). 
  [6]许苏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荷叶]

 

相关期刊分类